当前位置: 洗涤设备 >> 洗涤设备优势 >> 城市经济底盘南京24小时不停歇的企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海平南京报道
2月7日凌晨,南京降下农历虎年第一场雪。天渐亮,全城已是银装素裹。
不过,在南京城市边缘的金陵石化和南京钢铁这两家特大型工厂里,却是另一种景象。远观,几个大型烟囱正冒白烟;近观,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换上特制工作服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接近生产区域时,保持“24小时”运作的一线生产装备散发的热浪就已逼近。
在生产一线,数十年如一日,与“年味”往往同步的大雪似乎没有来过。
因连续性生产的特殊要求,两家工厂内,由于大部分的工人都在一线生产岗位上巡检或工作,现场只见到一些零星走动的工人。他们统一着装。而除了少部分安全区域贴有“欢度春节”的横幅、挂有个别红灯笼外,几乎见不到“年味”。
“这是一种常态,我们心中有年味。”陪同的工作人员对此很平淡。事实上,安全生产、持续性生产、保基本经济面等要求,从上个世纪建厂时就已多重叠加至今,这会让这些特大型工厂显示出一些特殊性,比如,重点生产区域等因安全生产保持的形象单调性。
据金陵石化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年农历虎年春节假期,每天仍有超过名员工坚守在生产经营管理一线,这占到企业总员工数的逾1/3。
汽油、煤油、柴油、液化气和洗涤剂原料烷基苯,是金陵石化的主要产品。作为这些国民经济生活中最为基础商品的供应商,产业的特殊性,意味着企业必须“24小时、天”连续生产。换言之,对金陵石化这样的企业来说,任何节假日的加班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额外劳动,仅是因为工种和岗位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常态性工作,是连续性生产企业的常规运营方法。
“到2月6日,年已累计加工原油.61万吨,生产汽煤柴等成品油.59万吨,全力保障油品市场供应充足。”2月7日,金陵石化生产计划部副总工程师、统计室主任刘海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连续性生产工厂的指挥控制室。图片由金陵石化工厂提供。拍摄时间:年1月31日晚,农历虎年除夕。)
外界所知甚少的是,金陵石化、南京钢铁这些“天”企业,是南京经济的底盘,其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自疫情以来南京能够保持较高增幅、经济总量顺利进入全国城市前十的重要因素。在年疫情袭来的第一季度,正是因为传统产业的发力,南京GDP增长1.6%,成为中国当年度第一季度唯一正增长的十大城市和中国唯一正增长的万亿城市。
“过去的一年,南京经历了一轮疫情,经济形势压力较大,也很复杂,但因为有像金陵石化、南京钢铁等这样的企业存在,城市经济的底盘、各项工作的组织是稳得住的。”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类企业是疫情防控期间保供保稳的底线。
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
2月2日农历虎年正月初二,早上7时30分左右,长江边的气温低于0℃,江面雾气还没完全散开。经金陵石化码头作业人员、计量人员连续2天的工作,“托姆泰坦”号出口船装载的3.3万多吨航煤顺利驶离码头。春节期间,企业顺利完成了每天4.9万吨原油加工量和各类产品的进出。多年来,这些产品先后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但像金陵石化这样连续生产的企业,生产经营是没有假期的。”对于大年三十、正月初一2天的“加班”,该公司口岸办负责人丁小虎这样解释。根据金陵海关提供的数据,年1-11月,南京出口.7亿元,同增20.5%。
“其实,我们的休息日和国家法定休息时间是同步的,只不过凑巧我需要在春节期间上班而已。”2月7日下午,刚刚结束巡检的金陵石化炼油四部安全管理人员张少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小伙毕业于常州大学,已连续3年在春节期间保持“上班状态”,但本质上属于他的“休息时间”并没有减少。
南京钢铁也不例外。钢材属于国家储备物资和基本建设耗材,要通过连续性生产保证钢材市场供需平稳,而高炉、加热炉等炉台,重新启动一次会消耗带来极大的成本。
“江苏沿江8市的汽煤柴油等,绝大部分都是我们供应的,这些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产品生产供给必须保持24小时不间断。”金陵石化总调度长刘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外,企业同时还是江苏诸多新材料工业园区的基础原材料(成品油、液态烃、石油苯、烷基苯等)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在沿长江上下游各地产业园区拥有大量的客户,是沿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燃料型炼油企业之一。
据刘轶介绍,如果算上企业与所在地开发区的共建联动机构,每逢节假日等“两特两重”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带班,安全、生产、设备等专业技术人员轮流值班,实际上有5套人马确保“24小时”运营。简言之,这一工作机制本质上是“换人不换马”,在体系内部俗称“倒班”。因此,在金陵石化,超过1/3的岗位人员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保持正常连续运作,这不是负担,也不是奖励,而是一种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年10月华东地区曾一度面临柴油短缺问题,在接到有关指令后,金陵石化迅速对生产流程进行了调整,不计成本加大了柴油生产量,不到半个月就平稳了市场的供需两侧。
刘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几年来企业面临着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的双重重压,但现在看来,经受住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考验,“从南京城市面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面看,主要在于防控的精准化工作做得很好,比如,对员工身体状况和行程动态等,进行了实时掌控。”
切入细分市场:传统产业向“特”转型
在产业格局加快重构、行业竞争全面升级以及“双控”“双碳”加速倒逼的新形势下,像金陵石化、南京钢铁这样特大型企业已不可能再走单纯扩大规模的“老路”。
“除了完成中石化安排的生产经营任务外,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从油向特转型是一个方向。”刘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种转型是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瞄准细分市场领域,或利用规模和体制优势进行国产替代,降低部分产业的成本。
(因安全生产需求,连续性生产工厂追求朴素,通过电子屏幕向值班工作人员传达“年味”。拍摄时间:年2月6日晚。)
所谓“油转特”,不追求规模,而是以增加值和附加值为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年完成的一个项目看,经过几乎零投资的技术改造升级后,生产出了一种高纯度的医用溶剂正己烷,为生物医药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南钢也积极在“特钢”领域占领市场,研发了35个核心产品,如高标轴承钢、耐候桥梁钢以及镍系钢等。
以这类引领细分市场的新产品开发为抓手,金陵石化、南京钢铁正积极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走产学研协同之路,成立高端研发中心,在不增加能源消耗、保基本经济面需求产品的基础上,向特殊用途产品转型发展。
这些项目,将是未来这些传统产业企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何雨认为,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当炼化、钢铁等传统产业依托自身优势进行业务转型时,其“研发-中试-量产”的速度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