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洗涤设备 >> 洗涤设备前景 >> 追忆橡机的三线岁月沈阳人在桂林人民
「本文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苏展文/摄 在今年年初上映的大热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许多观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的一个工厂里,但里面的角色却普遍是东北口音。其实,不只是襄阳,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类似的“东北厂”。这背后其实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发起的一场史诗级工业大迁移——三线建设。 当年的“三线建设”除了备战,同时也是平衡全国工业布局的需要。中央一声令下,当时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大东北义不容辞,大批有志青年奔赴“三线”地区,操着东北口音投入到当地建设中。 影片中李焕英所在的胜利化工厂,其原型是东方化工厂,是襄阳的一家“三线厂”,于年由吉林化工厂支援建设。所以电影中厂里的人物多是东北口音再正常不过。 而这样的“东北厂”在桂林也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桂林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仅有几家小型工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年,国家把桂林作为“小三线”规划,中央和地方除了在桂林投资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外,同时还从其他省份迁入一批企业,这其中就包括由辽宁沈阳援建的桂林橡胶机械厂。从那时起,一批东北人来到了桂林,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援建设。 激情燃烧的年代,人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是义无反顾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那时的口号,也是那个时代每个年轻人的信仰。 沈阳各大工厂“支援三线”动员工作启动,广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积极响应号召,人手一纸申请书,纷纷报名上“三线”。年,沈阳小伙张真与他的家人也投入到了这“备战备荒为人民”“精兵强将上三线”的洪流之中。那年他20岁出头,桂林从此成了他们一辈子的去向。 出于保密和安全的考虑,有关部门在挑选“三线”建设者时注重德才兼备,即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因此在那时能够参与“三线建设”的人都是各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被选上是一种“荣誉”。 “当时的沈阳沸腾了,各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在落实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即便那时张真在沈阳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当他一家都被组织“选中”时,他们仍感到无比荣耀。是年7月下旬,一家人告别家乡沈阳,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沈阳火车站的站台上,人群熙来攘往,站内广播循环播放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歌曲。支援“三线”的专列一趟又一趟地开来送往,沈阳各工厂去往各地支援的“三线人”在这里集结并与亲友告别。恋人们相拥而别,亲友们潸然泪下,支援“三线”主动请缨时的豪言壮语与此刻的依依不舍形成鲜明对比。 火车来了。人们踏上车,打开车窗把半个身子探出去,奋力挥手,大声叮咛。“呜——”汽笛声响,火车开动。在一片欢送声和一片哭声中,只见窗外的送行人群越来越远…… “辞辽赴桂将出发,天南海北是我家。支援三线挑重担,放声大笑哈哈哈……”张真是个要强的人,坐在火车上,他强作欢颜作了一首打油诗,来抵抗眼泪流下。 在那没有高铁动车的时代,支援“三线”的他们是坐着火车硬座从祖国的大东北来到大西南的。他们先从沈阳坐到北京,再从北京转乘到桂林。历经三天三夜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桂林火车站。荒野里的建厂大业 当时化工部和沈阳橡胶机械厂组建了支援“三线”建设选厂选址考察队。对于“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来说,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如此,广西地处亚热带,可种植橡胶树,那时在桂南一带已经有大片种植橡胶树的基地,可发展成橡胶种植、生产、加工“一条龙”产业链。经过历次考察,年8月,上级定址桂林橡胶机械厂于桂林市区铜鼓山下,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都是东北生产的。60年代的沈阳更是我国重工业基地,生活物质条件以及各方面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已建起许多高楼大厦并配套暖气和管道煤气,街上跑着无轨电车……虽然在来桂林之前,大家对艰苦奋斗已有心理准备,但当他们到桂林下火车看到眼前的一切,还是有些意外。相比当时的沈阳而言,这里可以说还处于“原始状态”。 “当时的桂林火车站都还是土砖土瓦盖成的小车站。”在张真的记忆里,当时从站台下来,眼前是一片原始田园风光。从火车站往南溪山方向,当时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土路,周围小河流水,湖塘稻野。通往铜鼓山的路要穿过一大片坟地。翻过山坡,铜鼓山下曾是关押罪犯的劳改农场,人迹罕至,荒无人烟。山下一处岩洞是当时他们唯一的水源。站在山脚下仰望铜鼓山,巨峰奇拔,悬崖绝壁,沈阳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如此奇观。 “三线建设”的意义就是“哪里艰苦哪里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在这落后荒凉的山沟里,桂林橡胶机械厂建厂大业正式开启。作为第一批到这里的建设者,当时他们大多只能住在简陋的小平房里。每到中午下班铃声响,人们匆匆忙忙跑回住处,把土坛子式的小煤球炉搬出来生火煮饭。等好不容易把煤球炉扇着生了火做好饭,上班铃又快响了,简单吃两口后继续返回岗位安装设备,建设厂房。人们无怨无悔地忘我工作,你追我赶。那时张真年轻气盛,有很多次因主动连续工作20个小时以上被通报表扬。 医院,简单地成立了一个卫生所。由于各方面条件恶劣,很多年轻女员工到桂林后怀孕,要生孩子都送回沈阳,等生完孩子满月,再回桂林继续投入建设。 一年后,第二批从沈阳支援“三线建设”的人员陆续来到桂林。当时的主要厂房、变电所等主要建筑已经建起来。与此同时,大批的机械装备陆续由沈阳发往桂林。但桂林当时的平山车站没有吊装起重设备,更没有运输大型机器设备的装载运输车。从沈阳发来的百十吨重的大型设备是怎么从车站运到厂里的呢? 那时人们的答案是:人力。他们把设备运输包装箱底下撬起来放入钢管,用撬棍一寸一寸地往前撬行,滚着进车间安装。 经过3年的筹备与建设,这片本来荒芜的山沟里医院、幼儿园、菜市场、娱乐室、家属区……年,桂林橡胶机械厂建成并开始部分投产。当年来自东北的几百号人加上在桂林当地招募的职工共人,完成橡胶机械产量吨,工业产值万元,实现税利32.8万元。隐匿于桂林的“小沈阳” 在那号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三线厂”在当地社会地位很高。在物资匮乏的时期,尤其是广西,国家针对“三线厂”提供的物资与照顾相对优越。工资比地方国营企业高两块钱,粮票比一般的工厂工人多两斤,每个星期还可以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桂林市大搞文攻武斗,“三线厂”属国家重点扶持保护对象,不受冲击。橡机厂车都发特殊通行证,坐上厂车便可畅通无阻地到市区采购物资,无人拦阻。 人们生活在这里,只需要专心搞好生产,山外的世界纷纷扰扰都影响不到这里。厂里主要人员基本都来自东北,平时工作时大家也都是用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交流,久了以后人们管这叫“厂话”或者“厂普”。生活区里的人际关系也基本是固定的,很少有人离开厂区生活。 他们保留着在东北的生活习惯,过年的时候扭秧歌、包饺子、腌酸菜,文艺汇演表演二人转,建起澡堂搓澡,甚至把东北大炕都造到了桂林,冬天照样在家上炕。这里俨然成了隐匿于桂林的“小沈阳”。 厂区跟周围的村子有着一墙之隔。从户籍方面来说,他们属于城里人,但是从地理环境来说,又是名副其实的“乡里人”。慢慢地,隔壁村子的农民会到厂生活区做点小生意,村里的孩子也到厂子弟学校上学。通过上学、工作、通婚等各种方式,“三线人”及其子弟与当地人逐渐融合。 年,25岁的桂林小伙秦裔工通过招工进了桂林橡胶机械厂,穿上了“安全生产”的工作服,每月30元工资,在当时整个桂林来说已经不错。在他的记忆里,桂林橡机当年在桂林众多大厂里,不论人数、面积、产值都是排得上号的,并不输给当时名声在外的“长海厂”“漓江厂”“齿轮厂”“汽配厂”等。“桂林有专用铁路线的最早的是电厂,其次就是橡机厂,以及洗涤剂厂。” 那年,他进厂当了汽车队的装卸工,最怕的是突然停电。车间里的起重机械动不得,那就要人工铲、扛。大件的机件物品,就只能等电来了再搬运。让秦裔工印象深刻的是,每每到了停电时刻,来自东北的厂长就会心急火燎地跑到车队,问他们要车去供电局找人。 “你说,电这玩意儿对俺们工厂来说不是闹着玩儿的。冷不丁儿地一会儿拉闸,停电,你说这事咋整?那不抓瞎吗?!俺们厂号人坐在那干瞪眼儿白瞎,什么都干不了,月底喝稀粥就咸菜啊。你要停,白天停不碍事儿,你得提前通知俺们,叫工人休息不就得了。晚上用电炼钢炼铁,千万别做那缺心眼儿的事,否则一炉钢铁全部报废,那也是国家的财产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一个厂长不亲自出马,叫一个装卸工去找人家,人家认识你哪旮来的瘪犊子,能行吗?管用吗?走,赶紧开车!” 厂长来得次数多了,不仅工厂供电得到了保障,秦裔工的“厂话”也在进步。“桂林边远地区招进来的职工没几年讲话口音就都是一口大葱加辣椒的东北味。”桂林橡胶行业第一块“中国名牌” 也就是秦裔工进厂的这一年,桂林橡胶机械厂研制成功第一台63.5寸双模定型硫化机,并交付上海大中化橡胶厂开机使用,全厂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我国生产的第一台硫化机,打破了硫化机只能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之后,年,他们自主研发生产的55寸硫化机首次在桂林轮胎厂调试验收成功,随后广泛推广于市场。从此,桂林橡胶机械厂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年,第台轮胎硫化机诞生;年,第台诞生;年第台;年,第台…… 桂林橡机厂的繁盛时期,全厂职工一度达到了多人。那时候张真经常一下班就会跑到办公楼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不干别的,就看工友们陆陆续续下班走出厂区的宏大场面。“那时候我就趴在上面往下看,密密麻麻的人潮往厂门口走过,要走10分钟才走完。打心里为这个厂感到高兴与自豪。” 在桂林众多的国营大厂发展历程中,许多厂都在90年代末至年初被改革的浪潮冲得七零八落,许多老厂工人也是在这一时期遭遇了“下岗潮”的困境,包括曾经贡献整个桂林五分之一工业产值的桂林轮胎厂在这一时期一度停产。值得喜庆的是,桂林橡胶机械厂在改革浪潮下存活了下来。 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桂林橡机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对老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开发新产品供应市场。 年,桂林橡机与欧洲客户签订40台48寸液压硫化机合同,开创了我国液压硫化机批量进入欧洲市场的先河,该产品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年,桂林橡机更是取得历史突破性发展,生产硫化机台,销售产值超5个亿,中国石油、化工、橡胶专用设备制造50强中排名行业第五位,橡胶机械制造行业第一,硫化机产量世界第一,销售额世界第五。 年9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名牌产品暨质量兴市(县)先进表彰大会。桂林橡胶机械厂的“力创”牌子午线轮胎硫化机获“中国名牌”称号,这是桂林市橡胶行业第一块“中国名牌”。 年,桂林橡机自主研发的(″)全钢巨胎液压硫化机、36.00R51全钢巨胎成型机均被列为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全钢巨胎关键设备的技术封锁,实现了我国全钢巨胎关键设备国产化“零”的突破。 近年来,桂林橡机硫化机产品先后获评广西商务厅“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外贸品牌”和中国橡塑机械单一品牌系列“民族品牌”。产品遍及国内各大中小轮胎制造企业。除了国内,世界著名的轮胎制造商米其林、普利司通等也都使用桂林橡机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液压式硫化机或机械式硫化机。 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外界因素如何变化,桂林橡机一直努力保持着产销稳定,虽然也遭遇过低潮,但至今仍保持着奋进的势头。55年前,沈阳与桂林两座城市因“三线建设”联姻孕育的奋斗故事仍在这里继续传颂。图①:老厂房一角图②:如今的生产车间图③:厂区里保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老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