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洗涤设备 >> 洗涤设备前景 >> 意见领袖丨海尔总裁周云杰的两会关键词
导视: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
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如何推进工业互联网?
《意见领袖》两会特别节目专访全国人大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讲述海尔的内部变革之路
嘉宾:
周云杰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
文字实录
成立于年的海尔集团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电冰箱厂,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家电企业。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年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居全球第一,也是自年以来海尔第九次占据这一位置。去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增长了20%,而经营利润增长了41%,利润率增长大大超过规模增长率。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海尔抓住了历史机遇,它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内部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历史。当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传统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当发展成为拥有数万名员工的巨无霸企业之后,如何克服“大公司病”,成为了海尔新一轮变革的出发点。本期《意见领袖》两会特别节目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作为过去几年海尔从家电企业转型为创业平台的具体推动者,一起来听听他对内部变革、工业互联网和乡村振兴的思考。
海尔成功的基因:自我颠覆与保持创新
张媛: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您加入海尔整整30年,这一路的过程当中其实海尔走到今天,依旧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大企业,怎么看这一路过程当中海尔的经验?
周云杰:改革开放40年了,应该说海尔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其实也就没有海尔的今天,但是海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断进行了战略转型,从年创立到现在其实我们经历了五个战略阶段,从第一个阶段的品牌战略阶段,年到年,从年到年是多元化战略,年到年又是国际化战略,从年到年又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年到现在是一个网络化战略阶段。其实它是在每一个战略,或者正好事业发展顶峰的时候,我们不断颠覆自己,否定自己。所以验证了海尔那个理念,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以说这样海尔走到今天,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是我们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在创新里面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否定自我,自我颠覆,起了很重要的因素。
“人单合一”—探索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张媛:一直在谈创新,一直在谈自我颠覆,其实作为一个企业要生生不息。每个企业家都会讨论创新这样一个问题,那比方说在海尔内部,其实你们有“人单合一”模式,你们会谈“自以为非”,这种状态,这种企业家精神,您的理解是什么?
周云杰:首先就是我觉得是企业家对海尔来讲,就是张总(张瑞敏)作为我们掌门人,非常希望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基因,在大工业时代,福特流水线之后,以及丰田价值链模式之后,能在物联网时代创出让全球能够适用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可能不仅仅是对海尔有用,而是可以跨行业、跨文化的复制。
我想“人单合一”这个模式它本身也经过了很多实践,比如说在海尔自身,我们把这个“人单合一”模式进行了运用,让每一个员工可以直接面对市场,把整个企业从过去一个制造产品的白电公司,变成一个孵化创客的平台。
当然是在新闻媒体行业,比如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也是借鉴了“人单合一”模式这种思路。我们可以跨行业进行复制,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这个模式也复制到海外。
特别是把这个模式放到了并购的GEA(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应该说GE是在线性管理里面的样板,它的六西格玛管理,包括韦尔奇(GE电器前CEO)在的时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但是我们兼并了GEA之后,输入我们的“人单合一”模式,他们也感到很新奇。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在GE有个“竞任者计划”,比如三个竞任者一起竞争,如果哪一位竞争上来以后,其他两位是要离开的,避免上岗以后互相拆台。但是我们三个人竞争完了以后,我们把三个人组成一个委员会,共同来承担指标。
张媛:依旧可以良性互动。
周云杰:良性互动,而且我们也给他提出来哪些好的项目,也可以进行按“人单合一”模式超利分成,比如说去年他们的一个团队,市场效果非常好,就得到了超利分成。在美国也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美国的管理界学者也正在研究和跟踪海尔的模式。
如何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张媛:您提到张首席有一个梦想,企业会不会生生不息,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倒,它本质上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您说到的是激励机制,但它其实解决的根本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使得人们一下子活力就爆发出来了?
周云杰: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从企业角度来讲的话,就是企业终究会死,而城市永远不息。这说的是什么呢?如果企业是一个封闭系统的话,那么它总有从生到死的过程,它不可能生生不息,你只有不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封闭的花园,而是变成一个热带雨林,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它才可以生生不息,打开了企业的墙,让全球一流的资源都可以在海尔的平台上创业,你现在要定义哪些是海尔的员工很难去定义。
但是在全球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人,可能就会链接到我的平台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就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企业,完全是一个开放大生态系统,这样的企业,我相信它才可能生生不息。
消费升级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消费升级换代已经渗透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提出了更加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和高性价比的需求。面对这一趋势,作为以家电产品接触消费者的海尔,又将如何做出回应与改变?
消费升级如何重构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
张媛:看到这次“两会”当中你是提到了大力鼓励消费升级,我们已经提到了说海尔的机制现在非常的创新,以家电为基础的海尔集团,在消费升级的过程当中您如何理解这个趋势?在这个趋势当中海尔是如何和这个趋势形成自洽的呢?
周云杰:其实消费升级本身体现在消费者,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消费者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所以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决定了消费不断的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其实对每一个企业来讲,你一定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要知道他们升级的导向是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立一个创新的体系,而且这个创新的体系是用户本身就是产销者,他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也是设计者。把消费者和设计人员和企业人员结合在一起,共同设计产品。
我们刚刚开发出比较高端的一款洗衣机,它可以洗貂皮大衣,可以洗很珍贵的一些衣物,这件产品空气洗,它没有任何残留,而且保持洗涤效果又非常好,这都在消费升级过程中我们开发的产品。
周云杰: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产品的设计师
这些产品绝对不是原来海尔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开发出来的,他们是在和用户交互过程中出来的创意,而创意的实现是全球共同来设计这款产品,相互之间可能不像我们这样面对面,他们在网络上,你可能都不知道他是男士还是女士,你也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学历什么背景,但是他们为了共同的一个话题,共同的兴趣,在开发同一款产品,那这样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创新体系,满足了用户的消费升级的需求。所以说这种开放很有意义,消费者不管怎么升级,都可以把需求放到我们平台上来,而需求一定会被全球可以满足需求方案的人看到,他们在上面创新设计,设计完了以后我们不做决策,这个开发不开发。而是把需求、把方案放在这个地方,由消费者投票,消费者觉得好,那这个产品我们自然就引入我们的开发序列,推向市场,这就做到了真正一个消费的最高境界。
原来营销大师科特勒有一句话,“销售是为了要营销变得多余”,现在我们这种做法就可以做到什么呢?就是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销售完了,就已经销售出去了。
如何降低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成本?
张媛:其实在整个工业消费升级和智能制造、“互联网+”的过程当中,很多大的实体企业都在面临这个问题,但同时您说到这么美好的一种愿景,它变成现实,总要做一个核算,是否量产,定制化,成本问题,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协同呢?
周云杰:这么多年因为我们有一个模型,要做到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首先你要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上,这么多大数据分析完了以后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