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洗涤设备 >> 洗涤设备介绍 >> 20世纪,我国华北地区家庭养殖和野外捕猎
引言
鸭子也是华北农村较为普遍的一种家庭饲养动物。因为历史、特别是市场需求等原因,北平城郊农民养鸭的更为普遍一些。“北平郊外的鸭户,大别之为二种,是以鸭为专业的,一是以养鸭为次要工作的,换言之,即以养鸭为副业的”;以养鸭作为专业的农户,“全家从事养鸭工作,所有庭院大部都是拿来为养鸭用的。
家庭养殖——鸭子、蚕
鸭栏本用草,后改为用砖,栏内垫以稻草,依鸭之大小而分栏,小鸭则置于竹篓中,内院并专盖有一土屋以藏鸭。另有饲场,即以砖砌成四方形的小广场,中垫以芦席,喂时便将鸭从栏内驱入此广场中,再抛掷食料与之食,食完后便驱人水池中令之洗浴。水池即在食场之对面,用木板筑成,池旁有一井,用水即由井内吸上再灌人池中。
池底有阴沟,秽水可由之以放出,浴完后,便将鸭驱回栏中”;“北平西郊鸭户所养的鸭数,多是甚少的,在五十只以下的鸭户,竟占鸭户总数中百分之四十三点三三,而一千只以上的鸭户不过百分之十”。北平生产的鸭子,除了销售本地之外,还售往国内、外市场。
多由火车载运东去,“营业佳时,每月可去二三千只,不佳时只二三百只”;二为上海,其商贩“每若干年贩运一次,用船载运,但运到时死亡甚多。二十三年度(按:民国二十三年,年)中,曾运过六七次。鲁中山区,胶东半岛、豫西山地,柞树种植普遍,适合饲养柞蚕。
以山东地区为例,“商周以前,已有萌芽,至秦汉而大盛”;不过在很长的时段内,口岸开放以后,“山东丝货,初尚鲜有运销海外者,其后生丝对外贸易日盛,江浙丝厂林立,山东丝质优良,故设厂制造,运沪外销者日渐增多。民国年间的山东养蚕区域,“以铁路为中心,其左右附近皆为养蚕繁盛之地。
就中尤以益都、临胸、淄川、桓台、博山、莱芜、新泰、蒙阴、滕县、莒县、菏泽、栖霞、单县、牟平、寿光、广饶等县为最盛”。到20世纪30年代,桑蚕养殖方面,“鲁省丝茧,昔颇繁盛,惟不如苏、杭所产之纯洁。近自人造丝盛行后,养蚕者三千家,年产额约一千四百余斤”。
山东桑蚕的品种来源比较复杂。20世纪20年代起,曾采用江苏,浙江两省的改良蚕种,但因南方蚕种不耐北方的寒冷,成功者仅占四分之一。有的将蚕种放在棉布上,有的放在被褥中,有的放在贴身的衣袋内孵化。农事试验场对于此项宣传工作颇能努力。无如曩昔原设试验场六所,现因经费支绌,业已停办四处,今日硕果仅存者只有二处耳。”
此外,山东还有“柞茧之蚕,长可三寸,绿色,食柞叶,名柞蚕,能作茧,名柞茧,体形亦大于普通桑蚕之茧数倍。烟台、威海卫产绸,类制自柞蚕之丝。胶东各县,产柞蚕甚多,牟平、文登二县,所产尤伙”。除胶东半岛之外,豫北、豫西、豫南的山地和丘陵,也有柞蚕养殖,而以汝州府的鲁山和南阳府的镇平、南召、舞阳、方城等县最为繁盛。
养蜂割蜜,也是华北农村的家庭副业,近代渐有发展。就山东而言,“养蜂事业晚近始渐萌芽,然胶、济二处进步迅速。青岛已有蜂场三十处,其中三处民十八(民国十八年,年)创办,十九处民十九所设,其余八处则二十年始立也。
野外猎捕业的发展——以海水捕捞为中心
除家庭养殖之外,其中,对陆地野生动物如野免、黄鼬的狩猎和对河湖淡水鱼、虾的捕捞,多属衣民农闲时补贴家用的副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零散而随机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较小。据20世纪30年代初的相关调查,山东省内河淡水鱼类的常年产量约为担,仅占全省捕捞总量的4%。
与此同时,沿海居民的海水捕捞,却是华北地区历史悠久而又生产集中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其中,又以毗邻渤、黄二海的山东、河北两省为主。和内地农民农闲时的淡水捕捞不同,沿海州县的渔民是全力而为,耕田反倒成了他们的副业。不过直到近代,人们捕捞的水产品绝大部分仍系野生,人工养殖者很少。
海水捕捞也跟陆地种田一样,收获物的多少除了与渔民的辛劳程度、捕捞工具和技术直接相关之外,还与海洋自然环境、生物种群及资源数量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同,“日侧鲫、日红娘、日绿翅、日黄鲷、日尉等鱼,其不拘时有者日鲻、日豸、日鲇、日鲜,其不拘时有而冬末为佳者曰鲫,其有鳔在腹者日鮸,其有毒在肝者曰鲑其秋末最多者曰蛇。”
民国年间的调查也证实,中国沿海的“黄、渤间之渔场,亦视引为转移。每遇春、秋二季,其汛期又略有迟、早。山东滨海南部之渔场,每年鱼汛期间恒较早于北部。各县各类鱼之行鱼时期,均有淡、旺之不同”。与鱼汛早晚和鱼群的巡游地点相适应。
“海面水深十七至二十七寻处,捕捞大头鱼、偏口鱼等;于养马岛、崆峒岛北一带,水深十六至二十五寻处,捕捞偏口鱼、牛尾鱼、刀鱼等。三、四月间,于龙须岛、石岛、俚岛一带,水深十五至二十八寻处,用袖子网、流网、拖网,捕捞对虾,黄花鱼、刀鱼等。”
“芝罘岛、八角口一带,水深二十二寻处,用流网、风网、扬操网,捕捞黄花鱼、鲐鲅鱼、加级鱼等。四、五月间,于龙口、虎头崖一带,捕捞甲级鱼、黄花鱼等。五、六月间,于沙子口一带海面,用挂网捕捞鲐鲅鱼等;于老龙头、庙鹤山一带,水深十二至二十四寻处,用挂网、圈网,捕捞鲐鲅鱼、鲙鱼等;于养马岛、金山港一带,水深十二至二十四寻处,专用大风网,捕捞鲐鱼、鲅鱼;于羊角沟外,捕捞黄花鱼、梭鱼等。”
七、八月间,于靖海卫、朱家圈口外,用流网、延绳钓,捕捞梭鱼、黄盤鱼等;于刘家旺、栾家口一带海面,用延绳钓捕捞加级鱼。九、十月间,于成山头一带海面,用手钓捕捞鲨鱼。十月之后,于沙子口外,水深十至二十余寻处,捕捞杂色鱼类;于石岛、五叠岛一带,水深十至二十寻处,平坦海底,用打濑网捕捞偏口鱼、大头鱼等”
于崆峒岛以北,捕捞秋刀鱼、偏口鱼及杂色鱼等;于羊角沟东,用各种渔具,捕捞面条鱼、鳗鱼、银鱼及虾、蟹等”。山东渔民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海产品类别和习性,发明了各式各样有针对性的生产工具。最主要工具的自然是渔网,其种类大致有7类38种。
一是抄网类,包括河刀渔网、抄网、抢网、扒网、推网、拾网6种;二是建网类,包括迷魂阵、袖网、小插网、小眼网、海蜇网、小张网、挂网、大网、大虾网、六袋网10种;三是刺网类,包括碰网、蟹网、姑眼渔网、站网、摔网、流网6种。
四是敷网类,包括筝网、吊网、乌贼网3种;五是掩网类,包括罩网、旋网、卸网3种;六是旋网类包括小拉网、拉网、圆网、风网4种;七是曳网类,包括海参网、地网、合网、小虾网、汽船曳网、帆船曳网6种。
山东各县常年的鱼类产量为担,总价值为元。沿海各县常年的捕鱼量为担,占96%。沿海各县当中,以荣城产量最高,常年为51万担,掖县、烟台、胶县均在20万担以上,青岛在13万担以上,海阳、寿光在6万担以上,文登及威海一在5万担以上。
沾化4.8万担,即墨3.57万担,无棣2.3万担,日照、诸城在1.67万担,其余为黄县、招远、牟平、蓬莱、昌邑等。内河水产的产量,以鱼台为最多,约3万担,东平次之为1.6万担,蒲台1.2万担,其他各县更少。销售方面,“内河各县所获之鱼,类多销售县内各大集镇,或销至邻县集镇;沿海各县所获之鱼,则除销售邻县及县内外,更有销至外省、外埠者”;“其集散之地点有三,一为青岛,二为烟台,三为威海卫”。
民国年间,山东沿海的渔业生产技术也有了明显发展。“盐业有永裕、通益两公司制造精盐,渔业有日本渔船竞争,亦增购汽船,技术设备日臻完善,渔、盐前途大有可观”;渔船储藏鲜鱼所需要的冰块,主要来自冬季的地窖藏冰;后来,购用大连生产的机器碎冰;再后来,青岛、烟台、威海卫也有了机器冰的生产。
结语
另外,还利用当地丰富的海盐,腌制咸鱼、干鱼,运往更远的省内腹地市场,以及大连、天津、江、浙等地销售。